张爱萍被誉为“马上诗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他创作了许多富有情感的诗词,其中不乏表达他恋爱时心情的作品。
春日阳光普照,暖风轻轻地拂过,草地如毯,花香四溢。水面荡漾,轻轻拨动,映射出倩影如镜。潺潺流淌的溪水清澈见底,青山绿水则似在传递情感似的萦绕着。游历在这梦幻般的幽境,心中情绪如同凝固的冰一般宁静。
谈到张爱萍的爱情故事,这一切都始于一次出乎意料的“演讲”。
1942年1月,华中的各个区和部队负责人的会议召开,身为第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与黄克诚一同参与其中。在发言环节,其他单位的负责人逐个发表意见时,张爱萍被意外点名要求发言。他被要求谈论九旅如何在地方游击队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内心感到十分没有准备。
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由各个师和区的负责人组成的大会中,谈论一个旅的成长并不合适。尽管心中犹豫,他还是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九旅的工作,赢得了全场的热烈鼓掌与称赞。
展开剩余71%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次演讲竟然成了他爱情的开端。
次日,担任速记员的李又兰拿着张爱萍前一天的讲话记录稿,来请他审定。当张爱萍看到那端正秀丽的字迹时,内心油然而生一份欣喜,尤其是她对一些不规范文字的修正,更是让他感觉耳目一新。但此时的他并未意识到,面前的李又兰就是那位倾情记录的速记员。
在日后的打听中,张爱萍了解到李又兰的名字,这一刻,他似乎回忆起每次会议上,她就是在一旁认真记录的那位身影。
从那时起,张爱萍对李又兰萌生了非比寻常的好感。在后来的日子里,两人因工作频频交集。张爱萍被派往华中党校进行报告,他特别请求李又兰担任记录员。这次交谈中,他得知李又兰的知识面相当广泛,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要真正了解李又兰的个性与背景,还得从她的家世说起。
李又兰的父亲李善祥曾参加辛亥革命,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曾走过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道路。在日本侵略者疯狂入侵的时代,他在故乡组织了战地救护队,并动员他的几个儿女共同参与救护工作。后来,李又兰与弟弟、妹妹一道加入了抗日青年训练团。1938年,她与其他伙伴一同前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随后转战至新四军,成为一名默默奉献的速记员。
随着张爱萍对李又兰的深入了解,他越发感到她是一位才华横溢又贤良淑德的女性,似乎可以彼此理解,互为知音。于是,两人在交往的机会中愈加频繁,张爱萍甚至请李又兰教他速记。两人无所不谈,从人生哲学、往事回忆到对未来的憧憬等等,仿佛彼此的灵魂都交织在了一起。
1942年8月8日,他们终于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成为了终生的伴侣。
婚后,张爱萍与李又兰彼此依偎,相互扶持。尤其是当张爱萍在事业上遭遇低谷时,李又兰对他的悉心照料令他心怀感激。1946年初,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的张爱萍在指挥部队袭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重伤,被迫转向后方休养。李又兰全程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两人先后辗转临沂、大连以及苏联等地,经过三年漫长的疗养,张爱萍终于痊愈,重新走回了战场。
在风雨历程中,两人携手走过了六十一个春秋,始终如一。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