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美国对其他国家的“最后通牒”即将到期,特朗普反倒成了最为焦虑的一个。7月3日,在记者提问如何在短短几天内与那么多国家达成协议时,特朗普竟然表示,比起和各国谈判,给他们发函要方便得多,而且每天大约能发10封。看似轻松的口气背后,似乎透着一丝急迫。
与此同时,欧盟以及日本和韩国等29个国家联手对美国的高压政策表现出了强硬态度,特朗普的“萝卜加大棒”策略似乎也突然失去了往日的威力。更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再度出面,为中日韩三国的合作发声,他呼吁三国联合应对特朗普的贸易战,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
鸠山由纪夫,作为日本政坛少数几位能正视历史、关心中日关系的领导人之一,在7月3日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的世界和平论坛。在发言时,这位一贯以“亲华”形象示人的前日本首相直接把矛头对准特朗普。他提到,日本有句谚语:“哭闹的小孩谁也对付不了”,意指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犹如撒娇的孩子,不容许理性应对。因此,他呼吁中日韩三国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美国不合理的贸易措施。
展开剩余81%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何一个日本前首相如此积极推动中日合作,甚至连韩国也被拉上了?这背后,鸠山由纪夫的立场并不复杂。他一方面多次为日军侵华历史道歉,另一方面一直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并且在“一带一路”倡议上提供过不少支持。更有意思的是,鸠山曾因为一场中国话剧《红灯记》中的日本反派角色而与中国方面进行沟通,表达自己作为“鸠山”一姓与侵华战争无关,希望剧方不要再使用这个名字。显然,鸠山一家在历史态度上的认真和个人立场上的温和,让他成为日本政坛中少数敢于正视中日历史的政治人物。
鸠山与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合作亦不无深意,两位“左翼”政治人物的态度一向对华友好。尤其在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下,他们的发声尤其值得关注。假如中日韩三国能够通过进一步合作,联合抵制美国的贸易压迫,那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美国的汽车行业,恐怕会成为“夕阳产业”。
目前来看,日韩生产的电动汽车零部件、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和稀土资源,加起来几乎能有效反制美国的生产线。而日韩也很快将面临美国的关税重压,与其被特朗普进一步压榨,不如与中国联手,寻求共赢。尤其是在欧盟方面,过去几年中,它与日韩的紧密合作逐渐增加,形成了反制美国的共同立场。
欧盟并非没有计划。在贸易战初期,欧盟就曾计划为反击美国关税准备高达210亿欧元的预算。但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一计划似乎难以实施,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明确表示,无法在7月9日的最后期限前与美国达成协议。
特朗普也似乎感到自己处于困境中。7月3日,他表示,与多个国家逐一谈判不如直接发函通知要来得更加高效。特朗普还透露,自己将会每天发出10封关税通知函,如果到7月9日仍未达成协议,美方将单方面设定新的关税税率。如此一来,29个国家联合对抗美国,再加上特朗普的“拒不妥协”态度,使得这场关税战不再局限于中美之间,而是扩展到了全球范围。
然而,特朗普并未意识到,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他当初“对等关税”政策的威力已大大削弱。事实上,中美贸易战早在4月9日的“对等关税”谈判中,并未包括中国。若按此前协议,原本到期时间应该是5月12日的日内瓦会谈延长90天至8月12日。而根据过去的情形,若这29个国家联合发力,许多美国商品可能面临短缺,尤其是来自日韩的芯片和汽车零件,甚至连马斯克等商界巨头也可能因此感到震动。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本想复制2018年贸易战的“辉煌”,但显然他低估了全球各国的反应力度。四年前,凭借经济霸权,美国能够施压多个国家,但如今,全球格局发生了变化。欧盟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日韩也不再甘心成为“科技倾销地”,甚至加拿大、墨西哥这些传统盟友也开始发声反对美国政策。特朗普的谈判策略依然是“极限施压”,但这次,他显然遇到了强硬的反击。
29个国家并未屈服,反而联合起来对美国进行反制。各国的立场十分明确:“既然美国坚持硬碰硬,那我们就奉陪到底。”更为讽刺的是,美国国内就关税问题也存在着严重分歧。特朗普的经济顾问坚持强硬路线,而财政部和美联储却警告,贸易战可能会让美元的国际结算份额跌破警戒线。
鸠山由纪夫的呼吁也并非空洞。中日韩三国经济互补性强,若能在去除历史包袱后加深合作,三国完全有能力重塑全球供应链的格局。尽管美国仍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但其单边主义的做法已经让许多盟友感到寒心。正如一位欧洲外交官所言:“当美国将盟友当作敌人时,盟友也会变成敌人。”
随着7月9日的最后期限临近,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还能挥多久?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