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视频因其便捷、快速的特点,逐渐成为了众多网民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伴随这一现象而来的,是一系列恶意营销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并对公众的判断力构成挑战。这些行为中尤以虚假摆拍、信息散布、以及不道德的引流营销最为突出,影响了公众对真实信息的认知。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央网信办近期启动了“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致力于清除这些不良现象,推动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
\"悲惨世界\"的背后:虚假摆拍的套路
在短视频平台中,常见一些打着“真实记录”旗号的视频,实际上却是通过编排剧本,虚构情节,进行摆拍。这些虚假视频通常以悲惨的故事为卖点,尤其是灵活就业群体如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人群,成为虚假摆拍的重灾区。博主们借此塑造“社会尊严感低”、“贫困无望”等标签化形象,制造出触动人心的悲剧故事,以此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
展开剩余76%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生活不易,又一单王倒下了》这一视频,视频中一名外卖骑手倒地,旁白字幕明确写着“单王倒下”,随即引发了网民对其猝死的广泛猜测。然而,事后这名外卖骑手澄清,事件纯粹是因为路面不平摔倒,送医后并无大碍。类似的谣言屡见不鲜,尤其是关于灵活就业群体的虚假摆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中国灵活就业人口已突破2亿,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7%。随着外卖、快递和网约车等行业从业人数的持续增加,围绕这些职业的短视频话题,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许多博主通过虚构工作压力大、收入低等情节,打造所谓的“悲惨故事”,以博取同情和流量。这种营销手段,带来了可观的流量和收益,但却对社会大众的认知造成了负面影响。
虚假摆拍的流量逻辑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很多短视频背后的制作逻辑并非单纯的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商业策略。这些视频通常通过虚构矛盾冲突,制造情感绑架,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一些视频账号运营者利用外卖员、快递员等职业的低门槛和接地气的特质,编排悲惨的情节,进行“剧本式”演绎。例如,某账号发布的视频中显示外卖骑手因顾客差评而怒扔餐品,或者外卖员深夜被盗车坐地痛哭等,这些事件经调查后都被证实为虚假内容。
一些账号专门制造悲情故事,通过低廉的制作成本和简单的脚本设计,迅速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和关注。而这些账号的运营者,通过带货、打赏等方式进行商业变现。在这种虚假摆拍的背后,有着严密的团队分工,从剧本编写到拍摄制作,每个环节都围绕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目光进行设计。
真实诉求被噪音淹没
随着虚假短视频数量的不断增多,公众的信任体系也开始受到挑战。频繁出现的虚假悲情故事,令真实的劳动者诉求变得难以突围。当真实的外卖骑手或网约车司机表达自身职业困境时,公众却常常会怀疑这些故事是否也是“作秀”。这种现象被称为“狼来了效应”,即当社会对虚假内容产生免疫时,真正需要关注的声音却被淹没。
在这种情形下,一些真正从事这些职业的劳动者感到失望。他们认为,这些虚假的视频不仅极大地误导了公众的认知,也降低了他们职业的尊严感。某些短视频通过夸大职业困境、制造职业歧视,实际上忽视了这些群体的真实问题与困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他们的误解。
加强治理:平台责任与法律震慑
为应对这一现象,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根据中央网信办的通知,自媒体发布信息应遵循真实性原则,禁止通过拼接、合成等方式制作虚假内容。同时,平台也需强化对短视频内容的审核,确保虚假视频不被传播。然而,记者注意到,虽然许多平台已经上线了相关标识功能,但由于审核不严或平台监管不到位,虚假视频仍屡禁不止。
专家指出,平台在处理虚假内容时,应更加严厉地执行审核责任。例如,北京大学的薛军教授建议,平台应通过技术手段如AI检测和区块链技术等来识别虚假内容,并对未标注为“虚构”的视频实施流量限制。此外,内容平台应该增强对信息发布、编辑和评论等环节的管理,从源头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结语
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与此同时,恶意营销和虚假摆拍的现象也给网络生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平台和相关监管机构需要携手合作,严格审查虚假内容,并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确保短视频行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发布于:福建省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