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李光耀,新加坡的前领导人,在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详细讲述了他对印度从“看好”到“失望”的心路历程。李光耀在书中回顾了他对印度的最初期望,尤其是对印度国父尼赫鲁的信任。他曾坚信,若尼赫鲁能够坚定不移地领导,改变印度的现状,印度一定会走向光明。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李光耀逐渐失去了对印度的乐观看法,他感到愈发的伤感,并开始意识到尼赫鲁即使活得再久,甚至在当时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也未必能够改变印度的根本结构。李光耀在书中坦言:“如今我相信他也无法再做什么……”
那么,什么是李光耀所说的“印度的结构”呢?这种结构所带来的问题,又为何如此难以改变?李光耀在书中为我们详细解析了这一切。需要注意的是,李光耀的这些看法是基于12年前的判断,至今已过去多年,印度的变革可能在某些方面超出了李光耀的预见,读者需理解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常常被拿来做比较,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全球最具潜力的两个国家。李光耀曾一度相信,印度也有着与中国相似的未来潜力。但直至2013年,李光耀的这种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于中国,李光耀认为,它是一个由汉族为主的国家,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内在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印度所无法比拟的。与此相对,印度的情况截然不同。印度拥有上百个不同的民族,而占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仅占总人口的46%。其他较为重要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卢固族和泰米尔族等。
展开剩余70%李光耀指出,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主体民族”是有标准的——如果一个民族的数量超过总人口的65%,那么这个民族就可以被视为主体民族。而印度显然没有这样一个主体民族。正是这种缺乏统一民族的现状,导致了印度在社会融合和文化交流方面面临巨大的障碍。李光耀举出了一个重要的例子——印度的语言多达400多种。这意味着,印度的每个总理都面临着沟通的困境,因为即使是具备流利英语能力的领导人,也无法确保所有印度人都能够理解他的语言。尼赫鲁虽然出身名门,接受过最正统的英国教育,口才出众,英语演讲富有激情并且擅长修辞,但即便如此,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印度人能够听懂他的讲话。
李光耀形容印度的“多元性”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他认为,印度社会的多元性虽然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与视角,但也使得印度难以统一。他指出:“印度是一个看似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一个’国家。”他进一步表示,印度从来都只是一个由英国殖民者所构建的“虚拟实体”,而这个概念并没有能够深深植根于印度的土地上。即使印度的民族主义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想要实现国家的融合,依旧未能成功。
由于印度内部存在巨大差距,单一的制度无法保持国家的统一,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印度选择了西方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并未能有效地将印度凝聚成一个团结的整体。李光耀直言:“我认为印度需要一个更为强势的领导人,才能应对来自各方的分裂力量。”他曾特别赞扬英迪拉·甘地,认为她的坚韧不拔,甚至有时显得专制,是印度在面对内外压力时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多元化也并非没有其正面影响。李光耀形容,多元化像是散落的石子,它使得国家的社会结构更加坚韧——即使有外部的动荡,印度社会的多样性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协调。这种独特的“稳定性”为印度在面临挑战时提供了某种保障。
李光耀还提到,印度的社会结构深受种姓制度的影响,这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印度社会的历史遗留问题。尽管印度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这种制度的影响力依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存在,尤其在一些传统地区,这种等级制度表现得尤为显著。李光耀在多次访问印度期间,亲身感受到种姓制度对社会活力的压制。他指出,这种制度严重制约了印度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和社会流动性,使得印度的社会潜力无法完全发挥。李光耀特别反对种姓制度所带来的婚姻禁忌,他认为这种局限性会对印度人的智力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婚姻的局限性意味着较少的基因交流,最终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创造力和智商水平。
李光耀还认为,受限于种姓制度,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感到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他们往往选择离开印度,前往欧美等更为开放的国家寻找机会,这些最优秀的年轻人离开后,可能再也不会回来,这对于印度未来的发展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尽管如此,李光耀也认识到,印度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拥有庞大的年轻人群体,这一“人口红利”无疑为印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他认为,人口优势不一定能够自动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在缺乏足够教育资源和住房的情况下。李光耀曾指出,印度某些地区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严重不足,甚至有些孩子不得不在树荫下上课,这显示出印度在教育和基础设施上的落后。
在李光耀看来,印度的未来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如何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以及如何实现社会结构的变革。这些问题,正是印度需要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内逐步解决的重大课题。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